左手黄金右手美股就能对冲风险吗?

来源: MT4官方网下载 时间:2025-10-30

  2025年,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年份。一方面,全球流动性重启,市场热情再度升温——AI叙事持续发酵,从算力到应用,从芯片到算法,每一个细分赛道都被冠以“改变世界”的使命。全球股市屡创新高,“水牛行情”仿佛让人重回2021。但另一方面,风险偏好却在急剧下降——机构资金疯狂涌入黄金等避险资产,不断提高“防御型仓位”,导致金价年内多次刷新历史新高。

  全球投资者,一手押注AI的未来,一手又紧握黄金的现实。这看似荒诞的局面,其实在金融史上反复上演过。

  2000年,互联网泡沫巅峰时期。全球投资者沉迷于“科技将改变一切”的幻觉,纳斯达克市盈率高达百倍,硅谷被誉为“新黄金时代”。但当泡沫破裂,指数在两年内腰斩,市场才意识到——估值不是增长的保证,故事也无法替代现金流。

  2008年,华尔街上演另一幕戏剧。CDO与CDS让风险看似被完美切割、重新包装,金融工程成了“现代智慧”的象征。市场以为风险可以被模型控制,直到雷曼兄弟轰然倒下,连锁反应席卷全球,原本被视为“无懈可击”的模型,成为危机的导火索。

  今天的全球市场,同样充满着这种微妙的不协调——AI叙事的狂热,与避险需求的升温并存;指数创纪录上涨的同时,风险资产的波动性却在放大。

  人类的金融史,总在“理性繁荣”中酝酿下一次非理性的崩塌。

  如果说2000年的泡沫来自“新叙事”,2008年的危机来自“模型幻觉”,那么当下的风险,正在于聪明本身。算法让投资更精准,模型让风险更可视化,但也可能让市场在“集体聪明”的表象下,变得更脆弱。

  所有人都知道,随着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,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助推下,我们正在拥抱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泡沫,但华尔街的精英们又不得不一次次强撑着腰杆,拍着胸脯告诉世人:“我们有足够多的经验和工具能来控制风险,现在的市场和过去不一样,我们现在很安全”

  但殊不知,信息越多,噪音就会越多;算得越细,失误就会越大。市场真正的危险,往往不是“看不见的风险”,而是“被误判的确定性”。

  当世人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掌控风险时,或许只是“时候未到”——风险只是推迟了爆发的节奏。

  在这个周期里,投资者真正缺的,不是行情判断力,而是识别风险,应对风险的框架。过去几年,你或许已经历了这些:

  宏观逻辑被频繁推翻,政策信号不断反转;

  资产配置越来越复杂,但分散不再意味着安全;

  模型看似能解释一切,却预测不了“黑天鹅”;

  你知道市场在变,却不知该信什么、不该信什么。

  这种迷茫感,不是知识的缺口,而是逻辑的塌陷。

  11月30日,李祥林教授受华尔街见闻邀请,在上海举行的本次Alpha线下闭门课上给大家传授的,正是针对“风雨欲来”的当前市场所必需一个关键技能——如何重建一个在混乱中仍能保持清醒的风险框架。

  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课程,帮助大家理解:

  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的?

  哪些信号可以作为风险的前瞻指标?

  面对风险,我们有多少应对的手段和工具?

  机构投资者又是如何渡过一次次重大金融危机的呢?

  课程详情参考长海报

  为什么说李祥林教授是国内最适合讲金融风险管控的专家?

  李祥林教授发明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模型,又眼睁睁看着它摧毁了半边金融世界,就像奥本海默那样。

  在华尔街的黄金年代,他是花旗与巴克莱资本的信用衍生品量化负责人。他提出的“高斯联结违约函数”,成为CDS和CDO等复杂信用产品的数学基石。一时间,整个华尔街都在用他的公式定价风险,市场相信:风险可以被计算、被切割、被驯服。

  然而,2006年的李祥林,却选择了离开。那时CDO交易正处巅峰,他却清醒地意识到:“模型在房贷上用得太过了,但没人愿意听。”

  2008年,雷曼倒闭,次贷危机爆发,他的公式成为替罪羊,被媒体称为“摧毁华尔街的公式”。而他,早已在危机到来前4个月离开巴克莱,回到中国,出任中金公司首席风险官——当整个华尔街沉迷于用他的模型赚钱时,他选择了退出。

  危机之后,他没有远离风险,反而投入到风险治理的第一线。在中金公司,他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风险限额体系;他受邀参与巴塞尔协议修订与中国CRM(信用风险缓释工具)制度设计;他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风险管理中心顾问、全球保险监管协会(IAIS)与国际金融公司(IIF)的专家顾问。

  他曾为“一行三会”、中投公司、国资委提供风险咨询,既能从监管者角度理解风险传导,也能从市场角度洞察风险文化。

版权所有 MT4官方网下载 www.3dmt5.com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MT4官方网下载 www.3dmt5.comAll rights reserved